本頁內容若與課程不同時,請以課程為準。 欲閱讀課程內容請登入網站,更多資訊請查看 課程總表。
中文名稱 | 0102_研究倫理專業規範與個人責任 | ||
英文名稱 | 0102_Professional Norms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 Research Ethics | ||
單元分類 | 基礎核心單元 | ||
單元簡介 | 研究者除了要避免不當的研究行為(如:捏造、篡改、抄襲),並落實負責任的研究行為(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RCR)之外,更須在研究執行的前、中、後期,都盡到妥善保護研究對象的責任(包括人類個體、人類群體與實驗動物)。在此核心原則之下,許多科學研究單位或專業領域的學會及期刊,都已建立許多具體的倫理規範,使領域內的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能有最低行為要求的標準可以依循。這些規範仰賴領域內的專業研究人員自律,力行符合倫理的研究態度及行為,同時避免任何不當研究行為的風險。 進行研究時的倫理規範來源大致有四種:專業規範、政府規定、機構政策,以及個人責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信義榮譽講座編輯小組編譯,2009;Steneck,2007)。本單元將解釋「專業規範」和「個人責任」的具體內涵,說明國內外著名的倫理專業規範,以及進行研究時的倫理範疇和研究者的個人責任,以供研究人員參考。 |
||
單元目標 | 本單元將說明進行研究時的倫理專業規範及個人責任,期望幫助學習者達到以下目標: 1.瞭解專業倫理規範的目的及必要性。 2.瞭解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所須肩負的個人責任。 |
||
單元作者 | 2014年9月第一版:周倩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潘璿安博士生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2017年10月資料更新:蔡甫昌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朱家嶠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倫理中心 2023年8月第二版:潘璿安助理研究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若需引用本單元內容,請依照本中心規定註明出處: 周倩、潘璿安(2023,8月)。研究倫理定義與內涵〔線上課程〕。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https://ethics.moe.edu.tw |
||
人體研究 | 否 | 經費相關 | 否 |
課程版本 | 中文版、英文版 | 支援版本 | 網頁版、行動版 |
上架日期 | 2014-09-01 | 更新日期 | 2023-08-08 |
主題課表 |
1. 研究生課程 2. 教研人員建議課程 3. IRB/REC相關課程 |
||
相關標籤 | 研究倫理 、計畫主持人 、規範 、責任 |
類型 | 名稱 | 簡介或內容 |
---|---|---|
數位課程 | 0202_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對學術倫理的相關規範 | 瀏覽 |
數位課程 | 1101_使用大型資料庫的研究倫理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605_學術、學位、與維權—毛思迪違反研究倫理事件的始末與後續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606_半世紀的糾葛—南美亞馬遜雨林區原住民族的學術研究倫理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804_資訊科技與新型知情同意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805_工程技術研究中之人員權益保護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709_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各種非常態的知情同意方式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808_人工智慧研究資料集開發的研究倫理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807_黑盒子與白老鼠:人工智慧的研究倫理議題 | 瀏覽 |
數位課程 | 0806_人因工程之研究倫理 | 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