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內容若與課程不同時,請以課程為準。 欲閱讀課程內容請登入網站,更多資訊請查看 課程總表。
中文名稱 | 0612_「剽竊」乎?:從二個人類學學術倫理事件談起 | ||
英文名稱 | 0612_Plagiarism Debatable: on Unsolved Uneasy Atmosphere in Anthropological Community | ||
單元分類 | 專業領域單元:人類學 | ||
單元簡介 | 每一學科大概都難以避免學術倫理事件的發生,人類學亦不例外。在各類問題之中,剽竊(plagiarism)似乎是常見問題之一。「剽竊」一事,望文生義,似乎很容易懂,換句話說,應該就是不證自明的所謂偷取,其義人人皆知,勿須多加討論。然而,事情恐怕不是如此單純。事件發生了,單單認定是否為剽竊,就可能牽扯複雜,而所涉眾當事人等,在評估事情發展和自我利害關係方面時,多能感受到其狀棘手,外加身受客觀環境要素之影響,對於決定下一步,常見舉足無措。或者到頭來,真理道理也不一定最後勝利。 本文擬以在美國人類學會網頁公告的兩個案例,來說明剽竊處置的弔詭情境,甚至直指舉凡有類此事件發生,就必然引人陷入困境。藉此,我們期望揭舉並進一步思考相關情境中值得注意的課題。 |
||
單元目標 | 本單元透過兩個案例,說明美國人類學會處理剽竊案例之處置方式以及困境,在修習完本單元後,學習者將可達到以下目標: 1.理解人類學研究的學術倫理案件審查之困境。 2.理解人類學研究的學術倫理案件之處置方式。 3.理解人類學研究情境中須注意到的倫理議題。 |
||
單元作者 | 謝世忠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
人體研究 | 否 | 經費相關 | 否 |
課程版本 | 中文版 | 支援版本 | 網頁版 |
上架日期 | 2021-01-27 | 更新日期 | 2021-01-27 |
主題課表 | |||
相關標籤 | 剽竊 、抄襲 、師生關係 、資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