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

2023-08 第13期  瀏覽人次:3465
關於本期

本期共有兩篇精采的主題文章,第一篇為「大學校園因應生成式AI之指引及教學建議」,係因過去一年生成式AI發展快速,其快速搜尋與彙整資料的特性引起學術界關注,本文將介紹國內大學因應生成式AI之指引及教學建議。第二篇「實踐專業倫理之專職道德框架線上講座紀實」則記錄本中心於2023年5月12日舉辦之講座,談論科學實踐與專業倫理等議題。第二部分「中心新訊」回顧本季AREE更新內容,包括課程單元名稱異動公告、上架七部情境影片,以及六份有關「文字重用」的學倫小知識,新訊請點此查看

主題文章


二、學生可以運用生成式AI做什麼?

生成式AI所帶來的便利性,相信讓許多學生以及研究者躍躍欲試,而如何正確地運用生成式AI工具來幫助學習也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筆者參考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校之於2023年制定之生成式AI相關文件後,整理出五項學生利用生成式AI輔助學習的可能:

(一)發想議題與靈感:

腦力激盪(brainstorm)是常見的議題發想方法之一。學生可將問題情境、關鍵字,以及需求等輸入至生成式AI當中,透過數次輸入不同的提問組合,由AI提供多元觀點的回應內容,幫助學生從中釐清想法並獲得靈感來源,像是研究議題發想、撰稿靈感等,或可嘗試利用AI輔助。

(二)練習批判思考:

學生透過與生成式AI問答的過程,可以練習批判思考與闡述自我想法的能力。由於AI所回答的內容是依據學生的提問,再從資料庫中找到相關的資訊,因此若學生的提問方向錯誤,自然也會獲得存在偏見或錯誤的回答。因此,學習「問對問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課題。此外,學生也可以將生成式AI視為另一個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練習換位反思對方的觀點,或許可從中獲得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見解,激發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

(三)整理文獻資料:

過去在傳統搜尋工具(例如Google)中輸入關鍵字,搜尋工具會提供許多文獻資料,學生得逐一開啟閱讀。相反地,生成式AI擁有龐大資料庫與資料彙整能力,可直接將資料重新整理過後再逐條或段落化呈現,提高學生整理筆記的工作效率,並建立客製化的個人知識庫。不過這類經過AI所生成的資料,通常不會附上來源,資訊也不一定正確,因此仍須留意其真實性;具體的作法是,例如將生成內容放入其他的搜尋工具查詢,或至相關網站檢索訊息,再交叉比對以確認內容正確性。

(四)翻譯語言與潤飾文字:

作為全球性的網路工具,生成式AI支援各類語言顯示,學生可利用此特性,將生成式AI作為語言翻譯或者潤飾文稿的輔助工具。不過同樣需要留意的是,語言是人類書寫或口說的溝通管道,儘管生成式AI技術發展快速,但在語意與情感用詞上仍可能不及真人,如遇新興用詞或專業術語時,亦容易出現翻譯錯誤的狀況,為避免此類誤會產生,若使用生成式AI翻譯或潤稿,學生仍須親自檢視翻譯用字、文法及語意的妥適性。

(五)練習文章改寫與程式除錯:

學生時常需要在閱讀大量文獻後,進行改寫或摘寫的學術寫作,如果改作幅度不足就可能造成違反學術倫理的狀況。建議學生可嘗試利用生成式AI工具來自我練習改寫或摘寫技巧。例如可將一篇文獻資料放入AI去生成新的內容後,再與自己的版本比較並分析兩者間的差異與優缺點;或將自己撰寫的文字段落或程式碼,交由生成式AI進行文字編修、校對或除錯,這也是將AI運用於學習輔助的方式之一,惟學生最終仍須親自閱讀並檢視內容,以負起對於文章或作品之責。



 教師可透過生成式AI教導學生練習「問對的問題」 



三、教師如何將生成式AI融入教學?

面對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原有的授課方式與評分機制將會受不小的挑戰,教師應儘早著手因應。筆者參考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校於2023年所發布的生成式AI相關文件後,整理出六項教師將生成式AI融入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重新擬定教學大綱:

教師對於學生是否能於課程中使用生成式AI作為學習輔助工具,應有明確的聲明或規範。舉例而言,教師可以在學期初,就先與學生說明及溝通本課程對於使用生成式AI的立場,包括課程中是否開放使用生成式AI工具,以及如果允許使用,有哪些作業可以使用以及使用後應如何標註等;教師也必須確保課程中對於生成式AI的使用規定,是符合學校相關政策的。

(二)設計多元評量方式:

過去以書面報告為主的評量方式,可能難以避免生成式AI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設計更多元的課程評量方式,包括增加或提高筆試、口試或實作的比例,同時降低書面報告比例,並減少單一評分機制,以多面向、綜合評比方式檢測學生學習成效,也提升學生的臨場反應與口條能力。

(三)提升備課多樣性與評鑑品質:

生成式AI背後擁有一龐大且不斷更新的資料庫,建議教師可以用此優點,將生成式AI作為課程準備的資料搜尋管道之一,以增加授課素材的多樣性。教師也可利用生成式AI的問答特點,將作業或測驗題放入生成式AI試做,透過AI給予的反饋內容,藉以精進學習評鑑品質,並提高備課的工作效率。

(四)增加課堂互動性:

生成式AI係倚賴網路運作的數位工具,教師可將其靈活運用於課程中。例如可透過互動問答方式,讓學生比較生成式AI與自己的答案差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辯、事實查核與判讀的敏銳度,並利用問答過程,讓學生學習瞭解問題核心,練習「問對的問題」,激發多元觀點並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五)教導學生正確使用科技的方式:

教師應於課堂中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生成式AI,並且討論使用此工具可能涉及的議題,包括著作權、學術倫理、資訊驗證以及個人資料保護等;教師也應該多加向學生強調,他們必須對個人作業或報告的內容負起責任,並遵守課程與學校規定。若教師有擔任校內行政主管,亦可考慮創建校內的生成式AI工具資源庫,例如國立成功大學即有整理國內外與生成式AI相關的資源,可供教師授課使用。

(六)舉辦交流或共學活動:

ChatGPT已經推出近一年,許多大專校院或機構也陸續開設與生成式AI有關的課程與研習,對於多數大學教師已非陌生名詞,但AI科技仍在快速成長,應用於各領域的狀況也不一定相同,建議各校(或各學院、各領域)可不定進辦理交流活動或工作坊,共同學習AI科技新知、交流彼此在教學上遇到的問題,滾動式調整或研議校內(院內、領域內)對於生成式AI的使用政策等。例如國立清華大學即邀請各學院推派師生代表,共同討論有關校內對於生成式AI的課程與相關政策,並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與跨文化的合作(國立清華大學,2023),慈濟大學也同樣鼓勵全校教職員生組成跨領域AI學群,以持續提升師生的倫理意識與素養(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2023)。



1 2 3 4 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