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

2023-05 第12期  瀏覽人次:2484
關於本期

本期共有兩篇精采的主題文章,第一篇為「深化學位論文原創性與預防抄襲的校園指引」,係因近年臺灣不時出現學位論文抄襲事件,引起各界的關注與重視,本文將介紹國內大學所制訂的抄襲相關指引。第二篇「生成式AI對研究與學術倫理的影響線上講座紀實」則記錄本中心於2023年3月30日舉辦之講座,談論生成式AI與學術研究、學術倫理、學術英文寫作之議題。第二部分「中心新訊」回顧本季AREE更新內容,包括與生成式AI有關之二款海報與一份讀物,以及五部情境影片,主題涵蓋學術研究寫作技巧、自我抄襲、作者列名、著作權等,新訊請點此查看

主題文章


主題文章(二):生成式AI對研究與學術倫理的影響線上講座紀實

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中心於2023330日(四)上午10時至12時舉辦線上學術倫理專題講座,主題為「生成式AI對研究與學術倫理的影響」,內容涵蓋近來熱烈討論的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與學術倫理的議題。此場講座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孫以瀚所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周倩副校長,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劉繼仁系主任發表演講,共近4000位觀眾線上參與。

此場演講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由孫以瀚所長首先分享,其指出生成式AI工具是一項現代的破壞式創新,且是具有革命性的強大新工具,人們必須調整以適應勢不可擋的AI浪潮。而2022年由美國OpenAI公司創立的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簡稱ChatGPT),更是將近幾年AI技術發展所延伸的各式討論、爭議等搬上社會檯面,也引發諸多有關學術研究倫理的交流與辯證。

孫以瀚所長表示,ChatGPT應用在研究上,能夠協助研究者編修英文、改寫程式碼,以及整理文獻資料等,也能夠避免重複及減少錯誤;藉由其龐大的訓練資料庫,也能快速地整理過往的相關研究論文,大幅減省研究者投入資料檢索與彙整的時間與心力,並能更專注、聚焦於學術研究的執行與創新上。然而,ChatGPT同時存在侷限性,例如:生成資料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以及生成資料無法註明文獻出處等;若訓練資料庫的內容具有偏見或被特定團體操控,也可能導致生成資料失真,並助長不實訊息的傳播。因此,所有的生成資料都需要經過人工檢驗,以確保正確性與中立性。研究者也必須思考,如何善用生成資料去彰顯自我的創新與價值。


圖1 孫以瀚所長講座簡報「生成式AI與學術研究」(查看簡報內容

這是自動縮放後的圖片效果


接著,第二階段由周倩副校長以學術倫理的觀點切入討論,並藉由研究誠信原則談生成式AI工具對學術倫理的影響。周副校長表示,基於榮辱與共的原則,學術成果之作者應對其作品負完全的責任;因此,無法擔負責任的生成式AI工具是不能掛名為論文作者的。此外,基於透明與誠實的原則,研究者應公開揭露其在研究過程中是否曾使用生成式AI工具。目前部分學術出版商與期刊已經針對生成式AI工具發布相關的規範或聲明,例如NatureElsevierWileyTalor & Francis等,皆已主張生成式AI工具不能被列為作者或共同作者;若論文作者曾使用生成式AI工具於研究中,作者必須主動揭露,才符合出版商的倫理規範。

在演講過程中,周副校長亦提出情境討論,例如:生成式AI工具對研究歷程的助益為何?用ChatGPT作研究的接受程度應到哪?等。周副校長認為,在人機協作的時代,人類研究者可能不會被AI工具取代,但會被能善用AI工具的研究者所取代。因此,面對生成式AI工具這類劃時代的創新科技,研究者應對其抱持開放態度,並學習善用之,包括將其視作提升研究效率、提高研究品質的一種有利資源。

而後,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劉繼仁系主任也以英文學術論文為例,分享自身使用ChatGPT的測試結果。首先,劉繼仁主任分析英文學術寫作的架構與句型,並說明四種常見的英文寫作形式,分別為:Process Essays(過程文章)、Cause/Effect Essays(因果文章)、Comparison/Contrast Essays(對照組文章),以及Argumentative Essays(正反論述文章);接著提出他分別用這四種形式去對ChatGPT下指令的測試結論。劉繼仁系主任發現,測試結果存在一項共同的爭議問題,即ChatGPT的生成內容時而正確、時而錯繆。

針對這樣的結果,劉繼仁系主任表示,研究人員還是可以將生成式AI工具視作一種寫作輔助,但須要切實地對生成內容進行人工檢驗,包含引註格式、改寫幅度,以及參考文獻的來源與真偽等。劉繼仁系主任也提醒,研究人員有責任確保學術著作的品質,並應謹守研究倫理與注重學術嚴謹性,如此才能建立與推進整體社會對學術研究的信任及成長。


圖2 劉繼仁系主任講座簡報「學術英文寫作 & 生成式AI的影響」(查看簡報內容

這是自動縮放後的圖片效果


參與此次線上演講的與會觀眾,也分別在會前與會後提出諸多疑問。對於將生成式AI工具應用在學術研究領域的困惑,較多是關於生成內容是否構成抄襲或代寫?將生成內容放入論文相似度比對系統中,是否會出現比對結果上的疑慮?等。而在教學輔助方面,觀眾問道,生成式AI工具應如何結合到課程設計和評量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此外,許多參與者也非常關注人類的原創性、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以及如何區辨AI寫作與非AI寫作的成果等議題。對此,周倩副校長認為,生成式AI工具是基於現有資料,生成一般文字內容,但無法提出新的創見,因此在人機協作中,人類研究者的經驗、視野、洞見,以及見微知著的能力還是最關鍵的要素。


1 2 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