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書籍

研究誠信:教育推展、數位議題與案例省思
作者:
周倩、潘璿安
出版社: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
9789862662229
出版日期:
2024-10

簡介

  國內外時局變遷快速,學術倫理的概念日新月異,資訊技術的創新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研究者的道德責任與研究結果的社會價值重要性,逐漸引起廣泛關注。當今的學術研究者除了必須積極應對數位時代中學術倫理的新課題,更需展現出符合社會期待的負責任研究行為。臺灣學術圈推動學術倫理教育已屆十年,對於學術倫理的意識臻於成熟,如何思考將學術倫理作為基礎,發展出更高品質的研究成果,成為學術研究者下一步思索的目標。因此, 20208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周倩教授與不同領域的六位學者率先合著《學術工作者的必修學分:學術倫理及研究誠信》,從早期著重預防不當的研究行為,為國內學術倫理的基本概念扎下根基。2024年,周倩教授續與潘璿安博士出版《研究誠信:教育推展、數位議題與案例省思一書可視為前書概念介紹的延伸。作為此系列的第二本學術倫理專著,透過多方面向與國際實際案例的探討,共同省思當代學術倫理的落實與實踐,希冀引領學術研究者及對學術倫理有興趣之讀者探索相關的新興議題與未來的發展。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包括「I. 當代的學術倫理」、「II.數位時代下的新學術倫理議題」、「III.令人嘆息的學術倫理違反案例」與「IV.違反學術倫理案之後」,共計二十三章。


一、回顧當代學術倫理的發展,推進探討學術論理的多元實踐

  作者透過第一篇「I.當代的學術倫理」梳理回顧臺灣學術倫理推展現況,從研究經費資助機構及教育管轄機構相關政策規範的逐步完備,論及研究者與大眾之間的社會責任,檢視臺灣目前評價成果為研究貢獻的指標,透過愛爾蘭健康研究會(HRB)的案例,介紹從研究計畫階段評估架構確保研究誠信的落實,亦可成為參考的架構。另外,在學術倫理知能普遍提升下,大部分的學術研究者已清楚明瞭違反學術倫理的重大樣態,但有一種是「有問題的研究行為」,雖然這些研究行為雖不會直接被判定為違反學術論理的樣態,但卻會對於學術研究造成程度不一的傷害,書中透過介紹何謂有問題的研究行為、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的多方面探討,讓研究者理解研究的嚴謹與態度養成,是一步步的累積,也更是一輩子的責任。堅實的學術量能與研究者的專業培養,碩博士學位論文的品質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影響,因此,作者以國外頂尖大學為範例,針對從強化學術誠信觀念、態度與意識、強化師生關係與合作研究的品質三個方面進行分享,讓大專院校的師生與管理者藉此研擬出合適的推動方案。最後,一篇論文的優劣與否,是否能刊登公諸於世,歸諸於審查制度與審查者應認知的責任,作者從介紹制度產生的起源、功能、形式為文章討論的基礎,依序探討待改進與反思之處,期望研究者擁有正確的認知與應負的責任。


二、介紹資訊數位時代下新型態的學術倫理傳播途徑

  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學術研究的全球化趨勢,作者透過第二篇「II. 數位時代下的新學術倫理議題」,從開放科學及開放取用的趨勢出發,即是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知識和數據可經由數位工具開放讓所有人分享,達成促進交流與合作,介紹了許多新型態的學術傳播途徑,包括何謂正規的預印本Preprint及巨型期刊Mega Journals,還有蓬勃興起的PubPeerRetraction Watch等網站,介紹其緣起與特性,並探討當中對於學術倫理造成潛在的疑慮與爭議,對於這些新的途徑與資源提供學術研究者目前國際學術的現況與因應之道。另外,作者也詳盡地介紹打著開放取用的理念出現的「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從倫理考量、如何謹慎判定學術期刊的品質到面對這些不肖分子的手法保持警覺,提醒學術研究者不讓辛苦的成果賠了「文章」又折「金」。


三、省思當今國外違反學術倫理的六個經典案例

  作者在第三篇III.令人嘆息的學術倫理違反案例」中,介紹五個在不同領域發生重大違反學術倫理國外案例,從梳理事件發生過程到學術界和社會的質疑與舉發,逐一討論這些事件背後牽涉到的社會集體認知、經濟條件、政治操作等因素,是如何對於學術界和整體社會造成傷害與影響,對於後續事件的處置與應對提供反思,作者也在文末中屢次提醒研究者,學術研究講究的是真誠:誠實地面對研究工作、誠懇地面對同行與大眾。不要因為一時的利益或是其他理由,欺騙了學術界的支持,甚而失去了社會大眾的對於學術專業的信任,謹慎面對學術研究,嚴格遵循研究誠信,高度自律,是研究者應終生恪守的課題與態度。


四、違反學術倫理之後,如何復健與重返?

  從回顧學術倫理發展的歷史進程站穩腳步,看向當下與未來的新型態學術途徑與資源,並在違反案例中學會時時謹慎面對學術研究,作者在最後一篇探討「IV. 違反學術倫理案之後」,深化上一篇探討的角度,如果發生相關情事,我們除了應該珍惜這些案例作為借鏡的機會,更也可以在國外機構如美國P.I.Program課程的參考下,瞭解如何協助曾經違反學術倫理的研究者重返研究崗位的方法,如何改過自新並上緊更嚴格的發條,讓快速變遷的學術環境,維持良好的學術動能。在篇末的文章中,作者再次探討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的責任,以及介紹現今臺灣學術倫理的相關資源,看出奠定學術基石的重要性,在於每一位正在學術路途上的學習者,師生之間的良好指導關係與謹慎的監督將是踏出堅實學術品質的第一步。最後,作者也對於當下臺灣社會對於學術倫理的理解與誤解重新的反思與檢討,即便是負面教材,都是值得社會大眾與學術研究者理性學習的機會,朝向永續推動,豐厚的學術量能邁進。



參考資料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https://www.edubook.com.tw/Tw//book.aspx?no=2009&bno=903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