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書籍

生醫研究倫理
作者:
蔡甫昌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ISBN:
978-986-5452-32-2
出版日期:
2021-12-21

簡介

  本書集結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蔡甫昌教授過去十多年來於《台灣醫學》期刊發表之論文,以生醫研究倫理為主軸,將收錄之論文進行更新與重新編輯,規劃為適合相關領域者自修之研究倫理教材。本書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依序介紹如下:


一、生醫研究倫理基礎

  第一部分共有五個章節,主題涵蓋:研究倫理的歷史、原則與指標、知情同意、易受傷害族群研究、利益衝突。

  藉由探索研究倫理的源起,有助於瞭解為何需要發展與建立生醫研究倫理的制度。當代研究倫理的興起,始於歷史上一連串濫用人類受試者的醫學研究事件之後,為保障人類受試者而產生的反省。從人體實驗歷史出發,接著看二次世界大戰前,當時的研究者尚未有明確的研究倫理概念,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日本侵略下發生多起慘絕人寰的人體試驗,戰後的紐倫堡大審(The Nuremberg trials)與世界醫師會的赫爾辛基宣言(Declarationof Helsinki)制定;然而,1970年代在美國仍發生多起研究倫理醜聞,促成貝爾蒙報告書(The Belmont Report)及原則的提出。

  貝爾蒙原則是目前在研究倫理中最常見的基本原則,有助於剛接觸研究倫理者,快速地瞭解概念與嘗試運用。本書另外介紹由伊曼紐(Ezekiel J. Emanuel)等知名倫理學者所提出的研究倫理原則與指標,透過七大要件與個別對應的25個指標來判斷一項臨床研究是否合乎倫理,則有助於已有基本概念的讀者,欲更進一步探討研究倫理時可應用。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和易受傷害族群(vulnerable groups)則是當代研究倫理藉以保護受試者/研究參與者的核心基礎,本書分別闡述其基本概念、內涵,以及相關規範。另外,為促進醫藥發展以為人類健康創造更大福祉,產學合作對研究的影響則是近年研究倫理的另一重點。本書介紹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的定義類型、如何管理、與相關規範政策,提供讀者思考如何於商業與科學研究合作關係中自處。


二、生醫研究倫理應用

  本書第二部分包括六個章節。從第一部分可以瞭解,生醫研究的歷史起源於以人類為受試者的臨床試驗,通常伴隨較高傷害風險,因此研究倫理最初的關切重點在如何保護受試者與避免其受到剝削。隨著對健康概念的變遷,相關科技的快速發展,生醫研究的應用範圍也隨之拓展。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與受試者/研究參與者的關係開始轉變,此時將可能產生新的倫理議題,也可能對既有的研究倫理規範產生衝擊。本書第二部分以涉及行為社會科學(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生物資料庫(biobanks)、病歷與健康資料,以及大數據(big data)研究為例,呈現生醫研究倫理的進階應用與討論。


三、研究倫理審查實務

  第三部分屬於實務層面的主題,由兩個章節組成,首先介紹研究倫理審查機制的基本概念,包括研究倫理委員會(REC/IRB)之起源、職權、組成運作、與我國進展與反思。另一章則是介紹因應多中心臨床試驗需求建立的聯合倫理審查機制,包括美國、英國、南韓及新加坡之相關機制與審查模式,並探討我國聯合倫理審查機制之沿革與現況。


四、研究不當行為

  研究誠信為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本書第四部分收錄一個章節,介紹我國近年違反學術倫理事件對政策規範的影響,接續闡述研究不當行為(research misconduct)的定義與類型,我國的相關規範(研究不當行為與作者列名),並回顧早期英美學者對研究不當行為之預防策略與管理建議。



參考資料

金名圖書有限公司:https://www.kingdompubl.com/product/28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