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書籍

動物研究倫理
作者:
徐濟泰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ISBN:
9789865452049
出版日期:
2019年11月20日

簡介

  科學至上,就能代表生命犧牲是合理的?以往研究人員可能因為醫藥、科學的實驗而大量使用動物來進行研究,他們可能不注重動物接受實驗時的環境品質,也不在乎在實驗之外的動物們是否會產生不適。但隨著觀念改變,動物權利以及用人道尊重的態度對待實驗動物已是當前社會正在推展中的重要價值,不是只有寵物們需要被呵護,那些因為人類而被用來實驗的動物們也需要獲得尊重。

  本書作者透過歷史、政策與組織協會運作資料來鋪陳動物在研究中身處的地位,也試圖從受試動物的角度來檢視科學實驗的過程,進而帶領讀者們反思實驗動物的倫理議題。綜觀本書內容大致可分三大層面,以下分別進行介紹:


一、在研究中使用動物的歷史與政策

  作者在前三個章節中揭示了人類將動物用於實驗的歷史已經源遠流長,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便有相關文獻紀錄,一直持續到當代。在這些研究中,又以生命科學(醫學)的實驗為大宗,古代的醫師們起先以偷屍體、搶活人的方式來進行研究,等到飽受批判後才轉而使用其他動物來作為替代的臨床實驗對象。這種作法延續了數百年之久,直至19世紀後半葉才被人們要求檢視。

  19世紀至今,反省實驗動物處境的人們可分成兩條路線,其一是認同科學實驗使用動物,但必須以人道對待之,並且在實驗過程中盡力減少實驗動物的苦痛。另一條路線的支持者則是站在絕對的道德立場上,認為所有的實驗都不應使用無辜的動物,即便能夠減少最大程度的痛苦,牠們仍然是在人類的宰制下被迫做牠們本來不需要做的事。

  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世界各國對於動物使用於研究的法規方面也有相應的規範,以符合國際間共同要求的 3R 原則(替代 replacement、減量 reduction、精緻化 refinement),並且要求科研機構須成立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作者在此不僅羅列了臺灣的法規及措施,也整理世界各國的執行現況供讀者參考。


二、實驗動物怎麼想?

  由於許多科學實驗都會對動物施以侵入性的操作,所以作者認為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前後都必須了解動物本身的感受,並且理解到在安置實驗動物的環境設計與飼育操作上,各個要素都有可能引起動物的焦慮與不適。而且我們如此思考並非僅是要避免實驗研究上的變項干擾,而是基於我們對於動物感受與知覺的同理心,從動物表現出的細微不適到極嚴重的疼痛知覺與生理反應,都應該要能夠主動去認識與關心。

  實驗動物也並非只有一種,從小鼠、大鼠、魚、蛙、鴿子、兔子、乃至靈長類動物,人們在不同的實驗中使用了各種不同的動物,所以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要對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基本資訊有所了解,以避免研究人員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無謂犧牲了動物們的生命。

  而透過研究人員的知能培訓,讓相關人員進行對動物生活照護的例行工作,了解實驗動物的感受,進而學習尊重實驗動物、協助改善實驗動物環境。即便不同研究者可能會對「照顧到什麼程度」的定義不同,作者認為我們仍然要抱持這樣的想法:「我們要為牠們的生命負責,因為這些動物的生活品質以及一生的生命品質都在我們的決定之下,他們無法逃離而且大多數都要經歷不同操作,而這些操作往往都會造成不同程度刺激或傷害。」


三、動物實驗的第三條路與人道終止

  作者在這個部分給予研究人員一些執行層面的建議,像是在實驗室日誌中詳細記錄照護實驗動物的感受,能夠為自己及其他實驗室同儕建立一套實驗動物倫理的守則等。

  作者同時也提到實驗動物的替代方案。由於科學研究進行動物實驗所得來的結果到人體應用上仍有一段距離,因此如果動物實驗的有效性經過多年仍無改進,我們是否需要反省研究人員執意選擇實驗動物來進行研究的動機為何?是因為某一物種數量多、價格低以及「容易」使用,所以即使有極高的失敗率,也無所謂?

  隨著這樣的反思,或許我們可以找出替代方案,尋求更加關鍵的研究要素,以避免無謂的犧牲。如果真的要使用實驗動物,亦要嚴格管理可能發生的受苦程度,一旦出現預設的人道終止判定徵兆,就應立即給予安樂死並終止實驗。

藉由上述各種層面的事例,本書忠實呈現了動物研究倫理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也透過本書提醒研究人員需維護的生命價值和權利責任,不單只是人類的受試者需要保護尊重,實驗動物亦是如此。


參考資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