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代的美國,因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而致死的人比例很高,當時有許多研究者投入研究飲食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其中一派人認為造成CHD的主要因素是食物中所添加的糖份;另一派則認為總脂肪、飽和脂肪及食物中的膽固醇才是引發CHD的主要因素。雙方各有各的見解與觀點,因此當時兩派研究者都希望能找出關鍵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當時「美國糖研究基金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現改名為「糖業協會」,Sugar Association)發現學術界對於引起CHD不同觀點的爭辯,也發現社會大眾對「糖份」多抱持著負面的觀感,因此美國糖研究基金會資助6,500美金(相當於現在近五萬美金,約新臺幣150萬元)邀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學教授R. B. McGandy、D. M. Hegsted及F. J. Stare(其中兩位具醫師資格)執行一項名為「Project 226」的計畫,撰寫CHD系列研究的總結式評論。
計畫執行過程中,美國糖研究基金會不但指示教授撰寫評論的方向,還要求評論中只納入被該基金會所認可的研究,並同時監督評論結果;負責此計畫的學院院長不只在旁監督計畫執行,同時也獲邀擔任糖研究基金會的董事。
三位教授所撰寫的評論文章「Dietary Fats, Carbohydrates and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後來被刊載於1967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七月、八月兩期。文章內容明白指出,若要預防心臟病「唯一」需要控制的是脂肪與膽固醇,文章內也極度淡化糖份的負面影響。
在1984年前,NEJM並未特別要求論文作者需要揭露資金來源或潛在的利益衝突,因此,此篇評論發表之時,文章沒有揭露此研究由美國糖研究基金會贊助,也未說明基金會在研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隨著這份報告的公開,當時學術界皆傾向認為脂肪與膽固醇是主要導致心臟病的原因,也直接影響了後來近五十年的營養學與心臟病學研究之發展。一直到最近幾年,研究者才開始注意到糖份攝取過多可能會增加罹患CHD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