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討

案例4-3 史丹福大學的模擬監獄生活實驗
分類:四、人體實驗
時間:1970年代
國家:美國
人物:Zimbardo教授

事件內容

  Zimbardo教授是知名的心理學家,也是著名教科書《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的作者之一。他在1970年代任教於史丹福大學期間,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生活的實驗,目的是想了解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及心理反應。這個實驗的成果及其中涉及的倫理議題,都常被拿去和耶魯大學Milgram教授的電擊實驗相比較。

  1971年,Zimbardo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史丹福大學當地的報紙上,刊登了招募男大學生參與監獄生活的文宣;內容提及實驗時間約兩星期,受試者每天可以獲得15美金的酬勞。共有上百位學生應徵參與實驗;他們在接受背景評估後(例如:排除曾有服刑經驗的人),研究團隊挑了其中24位學生成為正式的受試者。這24人被隨機分配,部分飾演囚犯,部分飾演獄警,剩餘的人作為替補人員,而Zimbardo教授則以負責發號施令的典獄長自居。

  實驗開始前,研究團隊便告知飾演囚犯的學生們,在1971年8月14日(星期日)那天必須待在家裡等候指示;令這些「囚犯」驚訝的是,當天真的有警察到家中以具體的罪名「逮捕」他們。被逮捕後,這些囚犯經歷採集指紋、蒙上雙眼、脫光衣物、搜身、去蝨、剃頭、換上囚服、銬上腳鐐、聆聽監獄守則,以及失去名字改以編號替代後,他們被帶到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監禁。同時,研究團隊也要求飾演獄警的人必須穿上制服,想像自己是真的在執行勤務的警察。獄警們採輪班制,每八小時換一組人員值班;他們必須盡力維持監獄秩序,也可以用各種方法製造「囚犯」的厭倦及恐懼感,但不可以使用暴力或讓飾演囚犯的人受到傷害。

  大家平安度過了實驗的第一天,但自第二天起,獄警們便開始用玩弄囚犯的方式來打發無聊的值班時間。因此,囚犯們在第二天發起了第一場暴動;他們撕掉囚服上的編號、拒絕遵守監獄守則,並取笑獄警。為了維持監獄的秩序,獄警們開始懲罰囚犯,包括強迫他們做伏地挺身、脫光他們的衣服、沒收日用品、命令囚犯徒手清洗馬桶、不准他們吃飯及上廁所,以及剝奪他們的睡眠時間等。多天下來,囚犯們逐漸失去耐性並多次群起抵抗;當然,獄警們也予以反擊,並持續懲罰及羞辱他們。這個狀況使得有些飾演囚犯的學生,心理狀態逐漸惡化,甚至陷入絕望及崩潰的邊緣;其中有五位原本被認定為身心健康的學生,因無法承受壓力而提前退出實驗,並由志願的替補人員接續角色。

  然而,雖然這個實驗已逐漸失控,但主持研究、飾演典獄長的Zimbardo教授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察覺;他積極地蒐集模擬情境中的各種狀況及受試者的反應,卻忽略了這只是一個實驗,而且可能踰越了道德的界線。幸好Zimbardo教授的同事發現了這個狀況,並即時提醒他應該終止實驗,因此這個實驗在進行到第六天時,便提前宣布結束。但許多飾演囚犯的學生,此時在生理及心理上都已受到嚴重創傷;Zimbardo教授也坦承,這些傷害都是他和研究團隊在實驗前沒有預料到的。

  不可否認地,Zimbardo教授的監獄實驗,確實為社會心理學研究帶來許多貢獻。他在2007 年出版了《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一書,並在書中首次詳細敘述了監獄實驗的細節,也利用「路西法效應」詮釋在特定環境或氛圍下,人性「惡」的一面是如何被激發出來的。至於這個實驗到底有沒有違反研究倫理,各界的說法不一。有些人認為這個過度逼真的模擬實驗已經嚴重影響到受試者的身心健康,但也有人主張這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唯有透過仿真的心理及行為介入才能獲得最接近事實的科學結果;Zimbardo教授自己在《路西法效應》中,也有闡述他對監獄實驗在倫理層面上的省思。

想一想問題
  1. 以現今普世的研究倫理規範而言,Zimbardo教授的研究有違反研究倫理嗎?
  2. 身為研究人員,Zimbardo教授有落實受試者保護的責任嗎?原因為何?
  3. 若你是Zimbardo教授,你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受試者的生理和心理安全?
  4. 你認為在Zimbardo教授的研究中,研究重要性及受試者風險間的比重分別為何?這個比重足以使他必須 ⁄ 一定要實施這個研究嗎?
  5. 以「知情同意」的角度而言,這起案例的問題點為何? 
  6. 以「受試者保護」的角度而言,這起案例的問題點為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