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討

案例1-1 期刊論文與博士論文的資料造假
分類:一、造假(fabrication)、變造(falsification)
時間:未註明
國家:未註明
人物:Tom、 Charlie

事件內容

  Tom在一間聲譽良好、頗有競爭力的大學裡擔任助理教授,他對於自己現在的頭銜還蠻滿意的,但為了待在這樣的學術殿堂,升等的壓力也比其他學校來得更大。面對即將屆滿的升等年限,他十分苦惱。Charlie是他的博士生,兩人不只是導生關係,更像是共同打拼的戰友。

  一天深夜,幾瓶啤酒下肚,Tom對Charlie談起自己的煩惱,苦笑著說:「我的研究假設是很棒的,只可惜data不怎麼捧場啊!」Charlie想了想,說:「不如先投出去,之後再把data補起來…反正整個過程也要幾個月,之後還可以再勘誤;至少,先弄到一篇可以升等的,你覺得呢?」

  幾個月後,Tom的論文成功被知名國際期刊登出,順利升上了副教授;同時,Charlie也取得博士學位,並一同在學校裡任教。

  好景不常,一年後,Tom的論文因為受到國際關注而有各國研究者嘗試重現實驗結果,但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部分研究者於是投書質疑Tom的論文,包括沒有提供原始數據、與不符合常理的研究設計等。期刊於是要求學校對此事進行調查。在學校的會議室裡,Tom和Charlie口徑一致地向調查委員報告,研究沒有造假,只是當時實驗是由他人贊助的,契約約定原始數據由贊助者所有,因此兩人皆沒有辦法出示原始數據。但走出會議室後,Tom知道自己這次應該是躲不掉了。

  Tom想起自己在論文刊出之前,還不斷努力實驗,希望能「真正」證實自己的假設。但在論文刊出、尤其在升等之後,Tom承認,自己被那種強烈的虛榮感沖地暈頭轉向,他甚至開始相信:「我已經成功了。」以為事情會從此這樣順利發展下去。終究,無法被證實的假設,隨著論文撤下而消滅了。Tom重新做回助理教授,而當年的好戰友博士生Charlie,則永遠離開學術研究的疆場。

想一想問題
  1. 對於Tom教授表示「我的假設是很棒的,只是還沒有好的數據可以支持」,你認同這個想法嗎?
  2. 當Charlie提議「先(造假數據)投稿,被刊登後再用勘誤的方式補正」,你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嗎?
  3. 承上題,如果Tom教授是你的指導教授/主管/或同事,你會怎麼回應他?
  4. 根據我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執行研究計畫期間之實驗參數、數據、圖(影)像、紀錄等相關原始資料,應保存多久?
  5. 以研究誠信的觀點來看,你覺得當研究者表示「原始數據已經刪除、遺失、或銷毀」,是否會影響你對於相關研究成果的觀感?討論看看,並試著描述你認為什麼樣的管理與保存方式,才是負責任的原始數據管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