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內容若與課程不同時,請以課程為準。 欲閱讀課程內容請登入網站,更多資訊請查看 課程總表。
中文名稱 | 0907_網路民族誌學術倫理:中國字幕組之網路社群案例 | ||
英文名稱 | 0907_Academic Ethics in Internet Ethnography: An Online Community Case Study of China Fansub | ||
單元分類 | 專業領域單元:語言學 | ||
單元簡介 | 民族誌(ethnography)是質性研究方法之一,旨在深入觀察某團體的行為,解讀這些行為背後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和文化社會意義。近年來愈來愈多社會科學研究探討網路中介傳播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社群文化,研究者面臨的挑戰是:當言談事件參與者(participants of a speech event)身處不同空間,研究者如何理解分歧的觀點?以網路聊天室為例,研究者只能在某個時間透過文字訊息觀察參與者的反應,試著理解參與者如何詮釋言談事件。然而,參與者其它的反應-包括他們的臉部表情和結束網路聊天之後的情緒,研究者無法在第一時間捕捉。以人類學家Geertz (1973)著名的小孩眨眼為例,細緻微觀的民族誌可以幫助研究者分辨究竟小孩是不由自主地抽筋、傳達某種暗號、或者刻意地模仿嘲笑他人。因此,網路民族誌(Internet ethnography, or virtual ethnography)需要一套嚴謹的研究,才能讓研究者探究網路言談事件參與者的意向性和文化社會意涵。 本單元探討網路民族誌的三個議題:第一,研究者扮演什麼角色?介入的參與者(obstrusive participant)或是不介入的旁觀者(unobstrusive observer)? 第二,相關問題是,是否需與取得知情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 form)? 第三,如果需要,如何取得? 本單元以人類語言學研究的中國字幕組為案例,然而,網路民族誌學術倫理可以應用於不同學科,因為網路民族誌已經成為社會科學跨領域經常使用的質性研究方法。 |
||
單元目標 | 本單元以人類語言學研究的中國字幕組為案例,並說明網路民族誌的相關倫理議題,幫助學習者達到以下目標: 1. 理解網路民族誌的倫理爭議,以及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 2. 理解採用網路民族誌為研究方法時,取得知情同意的途徑。 |
||
單元作者 | 蕭季樺教授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 ||
人體研究 | 否 | 經費相關 | 否 |
課程版本 | 中文版 | 支援版本 | 網頁版 |
上架日期 | 2019-05-30 | 更新日期 | 2019-05-30 |
主題課表 |
1. IRB/REC相關課程 |
||
相關標籤 | 網路民族誌 、字幕組 、田野研究 、中國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