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研究者,我們該怎麼辦?

身為研究者,該如何面對掠奪性期刊所帶來的挑戰呢?以下整理出學術界的一些方法(如 Berger, 2017;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Library, n.d.;中央研究院研究誠信提升計畫,2018 等)提供給讀者參考。

  • 理解期刊產業的發展:

    現在每星期都幾乎會有新期刊產生。大部分的期刊,不管是由出版商、學會、或研究機構發行,都是正派經營,都是為了科學知識的評價、保存與傳播盡一份力量。但是仍然有一些期刊的經營目的根本不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的進步,而是單純為了營利。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不是所有要繳交刊登費的期刊或任何開放近用期刊,都是屬於掠奪性期刊。有些屬於非營利學會的期刊(如: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名下期刊),通常就要作者繳交所謂的論文處理費(APCs)或頁面處理費(Page Charge Fees)以維持營運。

    又例如著名的出版社 Springer Nature 旗下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 年每一篇文章的刊登費就高達 5,200 美金;旗下另一本 OA 的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費則是 1,760 美金。雖然這些期刊的刊登費用不低,但試想,如果 Nature Communications 接受了你的文章,你會因為要交刊登費就決定不登了嗎?


  • 建立對掠奪性期刊的意識:

    透過教育,建立起學者對學術出版的素養(scholarly publishing literacy)(林奇秀、賴璟毅,2014),以及增進學者對於掠奪性期刊的意識(Boucherie, 2018),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此外,研究機構和研究經費補助單位,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若在學術績效的評估上,能更加強調期刊發表的品質而非數量,也將有助於削減掠奪性期刊產業的發展動機與商機。


  • 瞭解掠奪性期刊的慣用手法:

    掠奪性期刊時常廣發電子郵件給「.edu」網址的人,而且可以做到個人化的電子郵件。

  • 常見的電郵內容特徵包含:
    1. 保證快速刊登
    2. 期刊名與某一本正規期刊名很像,或冠上 International 之字樣
    3. 收錄文章領域異常寬廣
    4. 期刊的所屬領域和收件者本身的領域毫無關連
    5. 期刊名與收錄文章領域常常不一致
    6. 奇怪而且不低的 impact factor
    7. 強調自己被收錄在某某著名學術資料庫
    8. 沒有很明顯的列出 APCs
    9. 沒有主編或提供假的主編
    10. 出版商之名通常有 United States(American)、Canada、Great Britain(British)等字樣,但實際上這些出版商卻都沒有在這些國家合法註冊
    11. 沒有期刊辦公室的聯絡方式

    此外,因為這是很新的營利模式,所以常常沒有過刊(back issues),而且一期中可能刊登很大量的篇數,以便快速獲利。這類期刊常常不准作者後悔(若作者投了後想撤回稿件,或不想交刊登費,在告知期刊後,很有可能被他們否決),這更是學者的一大夢魘。


  • 對所有期刊保持警覺:

    雖然學者個人對於辨識掠奪者有其難度,但是還是要努力為之。除了廣泛閱讀自己領域的期刊文章外,在投稿前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1. 你的同事知道這本期刊嗎?
    2. 你自己曾經唸過這本期刊中的文章嗎?
    3. 可以查閱到這本期刊的最新一期嗎?
    4. 這本期刊有被收錄到著名的學術資料庫中嗎?(註:要從資料庫端去查起,而不是直接相信期刊自己宣稱的收錄資訊)
    5. 如果這本期刊宣稱自己是 OA,它有沒有列在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或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OASPA)中?
    6. 你可以很容易地聯絡到編輯或編務辦公室嗎?
    7.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沒有列出刊登費是多少?以及,你真的確定要繳這筆錢去刊登嗎?

    ▶ 案例

    在某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 A,花了二年時間完成他的研究,寫好了一篇論文,剛好有一本期刊來邀稿,這期刊在 A 研究領域中很著名,現在居然對他寫了封署他名字的個別信,主動來邀稿,讓 A 覺得很開心。

    A 投稿時稍微瀏覽了網站,網站做得很專業,列出的編輯委員都是該領域知名之教授,A 於是放心地把論文寄去,不到二個星期就有正面的回應「Accept as it is」。哇!連修改都不用,一定是他研究做的太好了,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不像 A 先前投過的那些期刊,那些可怕的匿名審查委員、莫名其妙的審查意見……)。A 於是簽署了著作權轉移的同意書(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雖然在繳交美金 2,500 元的論文處理費時,有點心痛(助理教授一個月才賺多少錢!),不過 A 安慰自己:這下升等有望了。

    論文刊登後,A 把這篇當作升等代表作,卻被系上的資深教授指出,這期刊是所謂的掠奪性期刊,名稱與真正的知名期刊差一個「s」,A 從來沒聽過這個名詞,頓時覺得五雷轟頂,茫然不知所措……。

    想一想

    想一想,你覺得 A 可以怎麼做呢?

    1. 不管已經刊登,再把這篇論文投到真正的對期刊中?(反正這是本「假」期刊,沒人要讀,不具參考價值?)
    2. 寫信去給這本差點害了他的期刊,要求撤回論文?(作者繳了錢卻反悔,不想登了總可以吧!?)
    3. 參考答案:

      二者恐怕都不行,因為從學術倫理的角度,一稿不能二投,已經公開在網站上的論文,即便在一個不怎麼樣的期刊中,也算是發表了。至於要求撤回,A 可以試試看,但是這本期刊應該不會理會他,他們只忙著處理其他人的稿件以便收取更多的費用。何況,A 已經簽署了著作權轉移文件,這期刊也真的在網路上刊登了他的論文。


      想一想

      A不甘心,不能讓過去二年辛苦的研究成果白費,於是想出:

    4. 再花一次 2,500 美金,去把這篇「贖」回來?你覺得有希望嗎?
    5. 參考答案:

      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有提供一個類似的案例與建議:簡單來說,有一位學者寫了一篇回顧性的文章,投到某一期刊,沒有審查,只有帳單;他還沒有簽署任何著作權同意(copyright agreement)的文件,也沒有付錢,論文就刊出了。他後來才知道這是本所謂的掠奪性期刊。

      他不想白白浪費一篇論文,該怎麼辦?這位學者先寄了一封存證信函給這期刊,但是被原封不動退回,因為這出版社的地址是假的。她又寫了一封 email 去給所謂的主編,說明若不在某日之前撤下這篇文章,他就會採取法律行動。現在他把這篇重新投給一個「對」的期刊,把這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向主編交代清楚。COPE 認為,既然他沒有轉移著作權,只要主編刊登這篇文章加一個 editoral note 說清楚即可。如果已經轉移了著作權,那這篇文章就真的不能再投稿了。

      更多 COPE 對於此案例的說明請見「Withdrawal of accepted manuscript from predatory journal」: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case/withdrawal-accepted-manuscript-predatory-journal


      相關案例亦可參見林宮玄(2018)、張讚國(2021)。


  • 投稿之前想清楚:

    選擇一個對的、好的期刊,把你辛辛苦苦得到的研究成果投進去,這樣才能讓其他學者有機會讀到你的文章,參考你的研究成果,這樣也能增加你學術履歷表上的一筆紀錄,算進研究績效。

    如果覺得要查哪些是不良期刊太麻煩(例如查詢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或許可以考慮搜尋正向列表出的正規期刊,例如查詢 JCR 系統上的 Master Journal List、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整理出來的各領域優良期刊清單(https://www.lib.nycu.edu.tw)。

    另外,作者自己多閱讀,或多詢問同事關於欲投稿之期刊的相關資訊,並小心嚴謹地處理投稿事務,也是投稿過程中的必要功課。

  • 除了掠奪性期刊,也要小心「掠奪性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s):

    這類研討會通常都熟知學者想要「國際化」的需求,因此籌辦了一些低品質、沒有同儕審查、高註冊費的研討會,讓學者辛苦出國卻沒有半點獲益。

  • 同樣地,你在投稿前也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
    • 你的同事聽過或去過這個研討會嗎?他們推薦嗎?
    • 這個研討會所接受的文章領域範圍,是否異常寬廣?
    • 這個研討會是否強調會議地點的風光明媚甚於學術價值?
    • 主辦單位、資助單位是誰?如果主辦單位是個大學、研究機構、學術組織,他們是適合辦理這個研討會的單位嗎?你能從主辦單位的官方網站上,查到哪些會議的相關訊息?如果籌辦單位是間私人公司,那就更要特別小心。

    ▶ 延伸閱讀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

    Jeffrey Beall 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員,為了避免「開放近用」的理念被誤用,也為了確保研究者的成果能被正確發表,Beall 在 2008 年左右,開始整理開放近用的期刊,同時發明了「Predatory Journal」這個名詞,並進一步架設網站,羅列出疑似是掠奪性期刊的名單與出版社,分別是 List of Publishers 及 List of Standalone Journals;這二份名單成為學界知名的 Beall’s List。

    Beall’s List 一出,有人叫好,認為這份名單可以讓學者作為投稿期刊時的參考及警示;然而,這文件也引起一些爭議,有些人質疑其對於期刊品質鑑定之公正性,收錄到其中的原因不夠明確,資訊也不夠透明。一些被列進去的期刊開始替自己叫屈,表示自己是正派經營的出版社,卻被 Beall 歸類為掠奪性期刊,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出版及營運,有些進而開始反擊與訴訟。隨著 Beall’s List 的上線,替 Beall 本人帶來許多的困擾,因此 Beall 本人於 2017 年宣布不再參與 Beall’s List 的更新,Beall’s List 網站目前是交由匿名人士進行管理和維運。

    即便如此,Beall 長期觀察出版界,有些建議仍相當值得參考(2014):

    • 掠奪性出版商賣的是快速與簡單的出版。優良期刊通常要花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出版一篇文章,因為他們要經過同儕審查、編輯、校稿等程序,對於那些承諾你的文章可以在你寄出後一個月內或是更短時間可以刊登的出版商,看看他們的網站、他們已經出版的文章、問問自己是否希望自己的文章與這些文章並列。
    • 建議廣泛地閱讀所屬領域的期刊文章,瞭解該領域有聲望的期刊有哪些?瞭解哪些期刊是被廣泛引用的?同時,也鼓勵多和資深的學者聊天,瞭解他們都投哪些期刊。